您所在的位置:汽车大世界 > 焦点 >

环保先锋!比亚迪秦LDM-i油耗2.9L/100km!

5月28日,比亚迪正式发布了全新中型轿车——秦L DM-i。这款车搭载了比亚迪最新的第五代DM混动技术,展现了在混合动力技术领域的领先创新。凭借出色的续航能力、低油耗和智能配置,秦L DM-i成为市场的焦点。本文将从多个角度为您解析这款备受期待的新车,揭示其技术亮点和市场优势。

比亚迪秦L DM-i 指导售价

第五代DM混动技术解析

核心技术亮点

超低油耗:秦L DM-i在NEDC工况下实现了百公里亏电油耗仅为2.9L,展示了其卓越的燃油经济性。低油耗不仅降低了用户的用车成本,还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。

超长续航:新车综合续航里程高达2100公里,CLTC工况纯电续航里程提供80km和120km两种选择,满足了长途出行的需求。无论是日常通勤还是长途旅行,秦L DM-i都能轻松应对。

高热效率:1.5L插混专用发动机的热效率高达46.06%,显著提升了燃油经济性和动力输出效率。比亚迪通过多项创新技术,实现了更高效的燃烧和更低的排放。

动力系统与电池技术

秦L DM-i的动力系统由1.5L发动机和电动机组成,提供120kW和160kW两种功率选择。发动机最大功率74千瓦,最大扭矩126牛·米。电动机的加入,不仅提升了整车的动力性能,还显著降低了油耗。

EHS电混系统:EHS120和EHS160两种版本,分别提供120千瓦和160千瓦的最大功率,扭矩分别为210牛·米和260牛·米。EHS电混系统综合工况效率达到92%,功率密度提升至75.47kW/L。

插混专用刀片电池:新车搭载10.08kWh和15.87kWh两种容量的磷酸铁锂电池,能量密度高达115wh/kg。高放电倍率和回馈倍率确保了电池的高效利用和长寿命。

发动机技术革新

秦L DM-i的1.5L插混专用发动机采用了一系列先进技术,以实现更高的燃烧效率和动力输出:

高压缩比:发动机采用最高16超高压缩比设计,提高了燃烧效率。

智能燃烧系统:结合高滚流气道和智能电喷系统,优化燃油雾化和混合气燃烧过程。

催前取气EGR:通过在催化转化器前取气,降低排放,提高发动机效率。

智能可变润滑系统:根据工况自动调节润滑油压,减少能量损失。

智能化配置与用户体验

秦L DM-i不仅在动力和能效方面表现出色,还具备丰富的智能配置,提升了用户体验:

智能驾驶辅助系统:DiPilot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包括自适应巡航、智能领航、车道偏离抑制、智能限速报警和盲区监测等功能,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智能驾驶体验。

智能座舱:15.6英寸自适应旋转悬浮Pad,支持智能云服务、3D全景透明影像系统、手机NFC车钥匙和全场景智能语音等功能,满足现代用户的多样化需求。

外观设计:融合科技与美学

比亚迪秦L DM-i在外观设计上融合了科技与美学,整体造型大气且富有力量感。前脸部分,狭长的前灯组与上挑的发光“龙须”融合,营造出锐利而动感的视觉效果。大尺寸底部格栅设计,配合两侧弧形通风口,进一步增强了整车的运动气息。

车身侧面,流畅的双腰线设计使车身更加修长,18英寸双五辐运动轮毂和超宽后肩环绕设计,凸显了整车的力量感和肌肉感。车身尺寸为4830mm1900mm1495mm,轴距为2790mm,保证了宽敞的内部空间。

内饰设计:传承中式美学

秦L DM-i的内饰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山水画,采用了东方长卷对称设计、青玉案仪表台和云窗扇叶空调出风口等细节,营造出浓郁的中式美学氛围。新车配备31色华彩氛围灯和全新BYD Heart档把,提升了座舱的品质感。

宽舒云感座椅采用人体工学设计,能够最大限度地承托各部位压力,前排座椅还配备了通风加热以及多向电动调节功能,为驾驶者和乘客提供了极致的舒适体验。

用户权益与市场竞争

比亚迪为秦L DM-i提供了丰富的购车权益,包括高达15000元的置换补贴、三电系统终身保修、充电桩免费安装服务、终身免费OTA系统升级等。多项优惠政策和强大的技术实力,使秦L DM-i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显著优势。

结语

比亚迪秦L DM-i的上市,标志着比亚迪在混合动力技术领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。凭借其低油耗、高续航、丰富的智能配置和优雅的设计,秦L DM-i无疑将在市场上掀起一股新的热潮。对于消费者来说,秦L DM-i不仅是一款高效节能的新能源汽车,更是一款兼具科技与美学的杰作。未来,我们期待比亚迪能够继续引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,带来更多优秀的产品。

通过以上内容,秦L DM-i展示了其在技术创新、用户体验和市场竞争力方面的综合优势。无论是对技术爱好者还是普通消费者,秦L DM-i都提供了强有力的吸引力和选择理由。
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

p406